專題文章
2023年八月專題
一式不一樣
李柏萱
李柏萱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系,從事藝術創作,常用媒介包括插畫、漫畫、版畫、書刊製作及塑膠彩繪畫等等。大部分靈感題材取自她平日生活的真實情境和觀察,期望透過創作細膩地記錄感受,並為生活增添想像。
2023年九月專題
忘憂遊樂場
禤紀君
禤紀君(L6-16)畢業後從事平面設計工作,逐重拾兒時繪畫興趣,開始繪畫水彩作品,並創立了奧奧插畫。其間活躍於本地手作市集,從事商業插畫、街頭音樂及商演等工作。在2018年9月份正式進駐JCCAC成立奧奧工作室,開始以繪畫、布藝、音樂等不同媒介進行創作。作品圍繞大自然和動物為主題,不少畫作以角色《豬仔和熊仔》為主角。以內在情感及想像為創作靈感,透過不同彙介藝術創作來表達及探索自我,藉以在繁囂都市中保留一個純樸空間。
2023年十月專題
木靜心澄
劉婉婷
劉婉婷(L3-05A)畢業於香港藝術學院與墨爾本理工大學合辦之藝術文學士學位課程(主修繪畫)。現時以繪畫和素描為創作媒介,作品傾向探討具象與抽象在現實和虛實之間的可能性。近年積極參與多個聯展,並獲得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高美慶教授發展基金支持,在元創方舉辦首個個人畫展(2021)。劉氏亦是Art Napping藝術團體的創辦人之一,團體以壁畫美化社區計劃為主要發展。
2023年十二月專題
虛實之間
陳家智
陳家智(L5-25)是一位跨領域藝術家和研究員,陳氏喜歡在現實和虛擬世界的交叉點上進行探索,並熱衷於透過演算化設計、數碼實境和機械裝置去擴充流動影像的概念。他的研究是希望透過社會文化數據,以藝術方式重新詮釋社會議題。 2019 年,陳氏獲得香港卓越獎學金,前往皇家藝術學院和倫敦大學學院巴特利特建築學院攻讀碩士學位。 陳氏曾獲得多個獎項,包括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榮譽獎 、UCL巴特萊特獎、台灣金點設計獎、OPPO Renovators創新獎、及英格蘭藝術理事會項目資助。陳氏的作品曾於多個國際活動展出,包括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ISEA International、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及倫敦設計節。陳氏目前在香港浸會大學擔任研究助理教授,教授媒體藝術的歷史和理論。
2024年一月專題
距離之美
劉杭霖
劉杭霖(L6-26)曾於義大利博洛尼亞美術學院作藝術交流生,並在 2019 年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取得文學士學位。劉氏的創作以雕刻凹版及美柔汀版畫古典技法為主。他的作品曾在國際上展出,包括南韓及英國。 劉氏亦曾在香港參加不同展覽,展出地點包括 布朗畫廊、Hanart TZ 畫廊及香港藝術中心。 劉氏的版畫以靜物作為主題、神話作背景、配合傳統的銅版畫技法營造一個柔和而安靜的空間。作品以象徵和雙關的手法帶出對生活和世界的感悟。在整體表象上傳達輕鬆幽默的日常,但在物體的細節和描繪上隱藏著日常底下的秘密。近年專注於美柔汀版畫創作,亦嘗試把插畫、設計和敘事性融入傳統寫實的靜物畫作中。
2024年三月專題
櫛比鱗次
蔡鈺娟
蔡鈺娟(L8-01B)一直專注拓展城市刻畫的可能性,透過於繪畫中編織不同回憶碎片,塑造及保存各種消逝中的城市面貌與印象。她的創作過程就像在晦暝的陰天尋找光芒一般,作品經常透過對照可見與潛藏的、自然與人造的、分散與聚合的,以及微小與龐然的都市物象,帶出人類的渺小,投射自身的心境。如果一張畫盛載著無數「借來的空間、借來的時間」,蔡氏除了設法拼湊在當下不斷逝去的城市印象,也試圖從時空的虛實、不協調、不由自主之中尋找彼此的縫合點。她近年常以木材及回收舊木為繪畫「夥伴」,透過保存、打磨、洗刷及潑灑的反覆過程,將自身的精神思想狀態注入物料之中,從多視角及層曡時空的城市描繪中尋找自由的定義。
2024年二月專題
曈曨薄暮
翁松江
翁松江(L2-13)的畫作多是虛構城市和荒野交接的景象。翁氏以單色調及細緻密集的筆觸,為畫面營造一片荒蕪之境。畫面中經常出現零丁破落的符號性物件,如船隻、枯萎的盆栽、木馬等,彷彿 揭示了某種充滿過去回憶但現今已人去樓空的場景,留下觀者探索這未知的空間。
2023年十一月專題
萍水相贈
雷焯諾
雷焯諾 (L7-04) 2019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由2021年創立Moving Drawing ,透過觀察香港街道的人和事,記錄在插畫中,寄語大家把每天當作「今天是最好一天」。無論大家的去向如何,應好好過每一天。透過作品為香港人記錄每一天,甚至每年的轉變,讓大家能夠將在香港生活的點滴帶到第二個地方回味。
2023年七月專題
心之所向
霍慧中
從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後,霍慧中(L6-20)前往雲南香格里拉學習當地的唐卡藝術風格。以多年鑽研工筆畫的知識,糅合傳統唐卡的技巧,在兩者藝術概念互相沖擊下轉化為新的創作感悟。近年霍慧中更將傳統唐卡的作畫過程以抽象畫形式呈現,發掘更多創作可能:「我由流於圖像的模仿,轉化成理解其哲學後的創作。這樣的創作反而更貼近真實,作品最終的面貌變得不能預測,真真正正表現出『空性』、『無我』、『無常』。」
2023年六月專題
城市.
墨落
鄧啟耀
鄧啟耀(L4-08)在2010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榮譽)文學士,現於香港中文大學修讀藝術碩士課程。創作圍繞城市生活中人與大自然的的微渺關係。曾在瑞士、日本、台灣作藝術家駐留計劃。其作品更見於德國、瑞士、日本、中國、台灣和香港的各個藝術館、藝術機構和畫廊。他亦是Affordable Art Fair 2023的JCCAC駐村藝術家之一。
2023年May專題
植物、城市和人
林巧𠒇
2023年四月專題
空間 ‧
傳意
黃詠珊
(飛天豬)
黃詠珊(飛天豬;L5-25)是一位以社區為基礎的插畫家、教育家和引導者。她曾任金斯頓藝術學院(BA)插畫動畫講師(2021)、皇家藝術學院客座講師(2021),最近畢業於皇家藝術學院插畫碩士(2019-2021)。她的藝術實踐交集於建築、技術、記憶和身份,描繪了從周圍的人物以至風景和物體的社區故事。適逢JCCAC成立15週年,她受邀創作主視覺。
2023年三月專題
怪獸
研究員
梁寶瀛
梁寶瀛(L7-15 油炸巨貴妃工作室)於2018年至2020年獲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及香港藝術學院合辨之藝術文學士學位。其作品大多專注在畫布上實驗,將紙張拼貼,探索圖層之間的可塑性;藉此「研究」在她生活周遭及想像世界中的奇怪生物與怪獸,配合強烈對比的色彩,呈現着充滿童趣的多元幻想空間,自成一格。
2023年二月專題
山水的密碼
沈君怡
將畫筆沾水,研磨墨條,花青、藤黃、赭石等顏料遇水後被稀釋,色彩在畫紙上逐漸生輝,配合銅箔,成為沈君怡的一套密碼。沈君怡(L4-07)在2018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士課程,期間曾赴名古屋造形大學交流半年。
2023年一月專題
離別‧別離
含蓄
2022年,「離別」對香港人而言並不陌生,大概每個人都親歷各種生離死別。含蓄Humchuk(L5-02)擔起聆聽者的角色,以繪畫記下故事。離別了,無形中我們卻是緊緊連繫,在世界不同角落一同前行。
2022年十二月專題
穿越
古今
左燕芬
左燕芬現任白盒藝坊(L2-03 )總監,主力水墨畫創作及粟米衣娃娃。1975年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藝術系畢業2008年為首批進駐香港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之藝術家之一,成立白盒藝坊,主力推廣水墨畫敎學。2016年創立白盒之友藝團,每年舉辦海外會員作品展及文化交流活動。
2022年十一月專題
重複的勞動
馬穎汶
紡織和行為都不約而同地牽涉重複的動作,在重重複複的勞動裏衍生出另一幀的景象和意義,亦會透過編織和行為聯繫人與人。不同的地方是,我的編織作品可以更廣泛地接觸人群,讓我接觸到不同年齡、能力、身份的人,擴闊我的思考角度。做行為的過程則較自我,可以讓自己沉澱,審視自己和周遭環境的關係。兩者相輔相成。
2022年十月專題
平面的蛻變
蘇穎桐
「我喜歡窗戶如何揭示另一個境界。它既是個人的舒適空間,又是一個公眾空間。窗戶同時反映了周圍的景觀,窗框內精準地複製這個世界,一個表面便蘊含了莫大的深度和想像力。以建築物窗戶作為作品的主題,本身帶出討論,也是一種實則的表現形式,對我來説是非常有趣,也好奇窗框這個平面怎樣轉變,在二維表面呈現三維空間的屬性。」 蘇穎桐(L7-14 蘇穎桐藝術工作室)是一位當代藝術家,其俏皮的表達方式往往以白話和標誌性外觀的視覺晦澀為標誌。 與繪畫和視頻一起工作,它是多維平面的轉換:當表面塑造成空間時,繪畫與視頻反應,當一種媒介消耗另一種時。 我們當代城市不斷變化的場景在穎桐的實踐中佔據中心位置,從積極參與挑戰單一平面的景觀到由玻璃建築中的鏡面反射和透明度所引起的模棱兩可的範圍。 從視覺上的合理性到透視的不可能性,她調解了材料和虛擬空間之間的流動關係。
2022年九月專題
荒蕪之地
朱頌琪
一八四零年,英國外交大臣,Lord Palmerston以一句「A barren rock with nary a house upon it. 」,形容當時香港為「鳥不生蛋」的荒蕪之地。旅程始於 19 世紀中葉,當時香港正處於命運關鍵轉折點,尋找不毛禿石。明信片以標誌性的維多利亞港風景為特色,把所有存在過的痕跡移除,變為不毛禿石。而明信片切割下來的碎片危急下變成無法辨認的奇怪生物。
2022年八月專題
層層疊
張紫敏
社會分階級,藝術看層次;人生或許如層層疊,需要穩固的根基,而創作就是生活的累積。既擅長陶藝,也熱衷於街舞,動靜皆宜的新晉藝術家張紫敏在不同的秩序下,嘗試找尋一個平衡點,踏實地面對生活與創作,一層一層構築她的「序凝」。
2022年七月專題
致敏原
談啟烽
你是否對環境、光線、聲音、溫度變化和情緒特別敏感?歡迎加入「高敏感族群」!跨媒體藝術家談啟烽(L7-06)對周遭事物的感受纖細敏感,亦因此擁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和巧妙的創造力。一次治療皮膚敏感的經歷,啟發他用裝置藝術回應自身,過敏原化成靈感來源,並以第三身角度審視自我。透過創作,思考如何調節自己,在環境、生活與社會之間,重新探索自處之道。
2022年六月專題
新媒「睇」
梁洛熙
「所有電子科技共謀造就了一種新的世界——躲貓貓的世界,事件在這裏此起彼落,存續片刻,倏忽即逝。」Neil Postman的《娛樂至死》反映新媒體時代下,社會的一切日漸娛樂化。我們每日花大量時間滑手機、看電視及上網,多少資訊一閃而過,轉眼就忘,這讓藝術家梁洛熙(L4-06)不禁去回想「我到底睇咗啲乜?」,並透過作品記錄他在不同媒體留意到的畫面定格。「睇真啲」!我們的世界豐富得只剩下娛樂。
2022年五月專題
穿「粵」
謝西
觀賞粵劇時,有誰懂得欣賞伶人穿著的戲服?穿越傳統歷史文化與現代數碼世界之間的鴻溝,跨媒體藝術工作者謝西(L8-09)以全新而多元化的藝術形式重新詮釋粵劇服飾,讓其注入新生命,並通過研究去記錄那些被遺忘的歷史。
2022年四月專題
水流.雲在
容子敏
「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江亭》,水墨藝術家容子敏(L5-21)以此為座右銘,在世俗煩囂中保持恬靜…
2022年三月專題
布.可塑
列詠虹
布與雕塑彷彿是兩碼子的事,但其實衣服的製作就是身體之塑形,而藝術家列詠虹(L4-15)更運用不同的布,縫製她的「靜物雕塑」,來重塑日常景觀…
2022年二月專題
城市速寫漫遊者
林嘉儀
「漫遊者」(Flâneur)一詞來自法文,意指於城市漫無目的地遊走、以抽離的角度觀察都市的人。藝術家林嘉儀(L5-10B)常常透過在車上速寫的方式「漫遊」香港,再把這些快速捕捉下來的客觀景象結合主觀感覺…
2022年一月專題
輕刻細看
陳安之
常言道:「認真做無聊事」,哪可否輕鬆地做深刻的事呢?版畫藝術家陳安之(L5-24)以輕鬆的手法刻畫日常深刻的經歷與觀察,把一些生活上的趣事、想像、感受及情景化作版畫或小誌…
2021年十二月專題
童「畫」看世界
林建才
兒童繪本的受眾從來都不局限於兒童,它是小孩與大人及世界的連結。一直保持一顆對世界充滿好奇的童心,繪本作家及藝術家林建才(L2-12)透過版畫和繪本敘說我城故事之外,也分享他的遊歷…
2021年十一月專題
「從身」體會
楊小芳
繪畫、站立、跑步,你有沒有認真感受身體每一組肌肉與動作的連繋?一起跟著行為藝術家楊小芳(L5-15)探索肉體和靈魂的關係…
2021年十月專題
鑽木取屑
劉菁兒
木材的用途廣泛,既可建屋、製造家具,亦是雕塑的材料,但你又有否想過如何運用剩下來的木屑?擅長突破慣性、活用可持續再生物料的藝術家劉菁兒(L8-13)…
2021年九月專題
純粹黑白
畢穎淇
閱讀或做夢時,你腦海所產生的影像是黑白的,還是彩色的?齊來走進插畫家畢穎淇(L6-11)的黑白世界,看看她腦內……
2021年八月專題
「墨」城生花
韓雁婷
摘去鮮花,然後種出大廈……」城市景觀每天都在變化,水墨藝術家韓雁婷(L4-13)遊走於水墨與數碼、具象與抽象……
2021年七月專題
印「像」朦朧
陳伊婷
照片會泛黃,記憶會淡忘,以版畫捕捉印象與影像或許更深刻?愈是深刻,愈要淡然。版畫藝術家陳伊婷(L2-16)以攝影捕捉社會動盪在街上遺下的痕跡,再以柔和的顏色……
2021年六月專題
父女傳藝.復興麻雀
張誠忠 & 張凱欣
2021年五月專題
詼諧生「動」
張俊杰
好的故事不會告訴你所有細節,卻會留給你一些想象空間,讓觀眾自行「腦補」或發掘當中的趣味。既是獨立動畫導演和編劇,也是插畫師和教育工作者,張俊杰(L6-04)以詼諧的角度、黑色幽默風格的動畫說故事,看世界。 張氏現為……
2021年四月專題
破舊立新
陳景熙 & 鄞子欣
無論是時裝或社會,只有不斷打破舊的定義,才能一直衍生新的事物。注重細節的探索,為當代男裝衣服重新定義,本地時裝品牌The World Is Your Oyster(L7-05)由設計師陳景熙和鄞子欣於2014年…
2021年三月專題
用心感「繡」
孔尚儀
小王子說:「只有用心去看,才能看到真實,因為最重要的東西只用眼睛去看是看不見的。」有別於傳統刺繡的華麗……
2021年二月專題
版印「述」
鄭裕林
常說印刷行業日漸式微,但印刷術的價值就隨之失去嗎?生於印刷世家,從事版印創作…
2021年一月專題
書.面.語
許維倫 & 蘇麗平
一本書的誕生,除了作者本身,還牽涉眾多專業層面,由編輯到裝幀……
2020年十二月專題
見微知「住」
張海活 & 楊煒強
居住這回事總讓人聯想到各種社會和生活問題,人們的喜怒哀樂亦直接與……
2020年十一月專題
繪形繪色
周頌聞 & 李婉說
因繪畫而結識,藝術家周頌聞和李婉說同樣愛觀看自然景色,活用……
2020年十月專題
化廢為寶
林佑森
科技發達雖然使生活品質提高,但也同時製造大量電子垃圾。當電子產品失去......
2020年九月專題
情緒山水
錢銀笑
有些人喜怒哀樂全寫在臉上,有的卻是深藏不露,但其實人的......
2020年八月專題
藝術有價
思想無價
梁曉然
一件藝術品的價值以金錢量化,可它表達的思想如何能定價?藝術家梁曉然…
2020年七月專題
「字」戀狂
江凱勤
刻章琢句,咬文嚼字;迷信學術,癡情篆刻。圖章佬江凱勤……
2020年六月專題
嘆為觀「紙」
朱卓慧
紙,又豈只兩面。從平面到立體,跨媒體藝術家朱卓慧(L4-05)...
2020年五月專題
浮城掠影
郭可文
「上面是飄渺的雲層,下面是洶湧的大海,城既不上升,也不下沉。」西西的《浮城誌異》所反映的是香港在回歸前的狀態。回歸廿載,香港是否還處於借回來的時空,又是否仍是没有根的浮城?
2020年四月專題
夜幕下.煙火起
張梓祈
在夜間,景物像被幕布罩住一樣,因此稱為夜幕。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新晉藝術家張梓祈(L6-30)常凝望夜晚的景象,並以作品呈現當中模糊的意象……
2020年三月專題
慢工出細活
李德蓉
在萬事講求速度與效率的時代,「慢工出細活」這論調無疑過時。但新晉陶瓷藝術家李德蓉(L2-11)卻拿起一針一線,嘗試結合她喜愛的刺繡與陶藝,精雕細琢地製作一系列高雅明緻的作品——《女紅》……
2020年二月專題
平常不平常
謝俊昇
鼻鼾聲、雪糕車音樂、相機的閃光燈和樹葉的浮光掠影,這些事物可會引起你的遐想?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曾獲得WMA媒體藝術新秀獎,並入圍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媒體藝術組,新晉跨媒體藝術家謝俊昇(L8-12)總是以細膩目光,留意到我們日常生活中不以為然之的微小事物……
2020年一月專題
藝術的異質空間
施美婷
異質空間又名異托邦,指稱介於真實空間和烏托邦(虛構空間)之間,既真實又虛幻的所在。除了電影院、博物館和動物園,在現實世界中還可到哪裡找尋異質空間?
2019年十二月專題
速寫人生
侯紹政
他在睡覺,她玩手機,坐地下鐵可見人生百態。畫家侯紹政(L7-16)選擇以速寫把他們一一記下,數十年來未曾間斷。
2019年十一月專題
沉「墨」
劉敬楠
流暢貫通,是他沉醉水墨的原因;舉重若輕,他輕輕以水墨帶過沉重的話題;黑白分明,他由沉默的觀察者轉化為社會的發聲者。
2019年十月專題
理智男.少女心
李嘉輝
當你看到這三個形容詞:毛茸茸、圓溜溜、可愛,你會聯想起甚麼?或許大部份人會想到少女風格的物品或卡通。但要是一個男人喜歡毛茸茸的東西,畫圓溜溜的人物,有可愛的想法,他就是「娘」嗎?男生也可以有點「萌」。
2019年九月專題
結.緣
陳穠
《周易.繫辭下》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前人以繩結記事以治理天下,有趣的是後人創造了文字,但也離不開「結」——從結識到結婚(英文也有 tie the knot 這個諺語),一直到結束。
2019年八月專題
自由係……
謝文欣
香港近月滿城風雨的社會運動為我們帶來了「自由嗨」一詞,自由於你代表甚麼?人氣插畫家謝文欣(「偽」名謝曬皮,L7-03)說:「自由係一種奢侈。」
2019年七月專題
牽一線.洞人生
丘藝藍
蘋果公司創辦人喬布斯曾說:「現在所發生的點點滴滴是無法串聯起來的,只有在未來回顧今日時,你才會明白它們的關聯。」把點滴串連的是線,而藝術家丘藝藍就憑著「一線」尋找自己的方向。
2019年五月專題
陶中人
盧世強
陶土於盧世強就如攝影師的圖片一樣能捕捉最動人、最美的「一面」。他的「盒子」裡盛載着性情中人與意中人——陶瓷是「一杯子」的情人。
2019年四月專題
讀心「術」
區灝藍
要了解一個人,也許就如看一件藝術品。一個人如何觀察及解讀藝術品,其實也反映了他如何看待身邊的人與事物。
2019年二月專題
「藝」· 科學
馮穎琳
藝術之科學,科學之藝術;兩者是生在兩個端點,還是雙棲雙宿?熱愛音樂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是這樣說的:「所有的宗教、藝術和科學,都是生長在同一棵樹上的枝葉」。
2019年一月專題
闖出 · 歸來
張哲
出走臺灣在近年或許是平常事。但18年前,作為一個香港人,毅然選擇放棄一切到臺灣發展藝術可不簡單。可能是因為這件事在當年聽起來很新鮮,挑戰性很大,因此藝術家張哲在「回歸」不久後便欣然到臺灣闖蕩,游走各個藝術村,尋找自我、空間與一種藝術氛圍。
2018年十一月專題
看透.全貌
謝至德
曾經有人說過世人看待事物有三個層次:一是看見, 二是看透, 三是看破。從事新聞及專業攝影工作多年後轉戰藝術領域,攝影師謝至德把他看到的昔日、看透的面貌、看破的心境與身份一一轉化成相片、藝術品。他透過攝影訴說香港人的故事,留住我們的集體回憶,但本人卻無求甚麼,亦無尋甚麼,即便掌握全貌,也能保持純粹記錄的初心。
2018年九月專題
新視野
許方華
認識世界的方法有很多種:科學家會進行實驗;歷史學家會研究文獻;考古學家會發掘古蹟‥‥藝術家就較可能用不同的手法,如駐JCCAC L7-10工作室的跨媒體藝術家許方華就以獨特的視點和不慣常的方式呈現日常事物。
2018年二月專題
金‧手‧子
陳寶鋒
時移世易,現今香港的創意工業中亦充滿了不同的規範,特別是商業市場的導向、及講求高效益的生產模式。面對種種限制,JCCAC的駐場藝術家及設計師陳寶鋒(L6-16工作室:Playback Concept),展示著一種革新的精神…
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