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策展人滿足感很大。我們就如樂團的指揮,連繫各個單位,帶來協同效應之餘,也將各人的才能和影響力放大。

 

 

 

 

張海活
楊煒強

居住這回事總讓人聯想到各種社會和生活問題,人們的喜怒哀樂亦直接與居住環境深深緊扣,但硬件如建築及房屋就是問題的解決方法嗎?既是建築師、設計師,也是藝術家及策展人的張海活和楊煒強(L3-01)透過微小的事物、多元的藝術展覽,希望擴闊大家對「住」的想像。

曾為EDGE Design Institute高級建築設計師,以及德國斯圖加特獨寂城堡學院的駐機構藝術家,張海活現為香港專上學院設計學副學士(環境及室內設計)課程統籌。從事建築及保育研究多年,楊煒強是註冊建築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兼任助理教授,其作品多次獲公眾藝術計劃公開比賽獎項。

 

 

 

JJCCAC
C & Y張海活 & 楊煒強
JJCCAC
Q1. J

J: 你們是怎樣認識對方?又為何會在JCCAC合辦工作室STUDIO301?

 

 

 

C & Y張海活 & 楊煒強
A1. Y

Y: 我們是大學同學,當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唸書時認識。課餘時間我們都會一起設計裝置、做實驗,探索課本以外的項目,慢慢便建立起合作關係。

 

那年JCCAC正在籌備成立初期,透過藝術家馮美華介紹,我便夥拍海活入紙申請工作室。後來幸運地被選上,便於這裡成立STUDIO301至今,看著中心由找不到定位到漸漸以節目主導,自下而上增加交流和互動,實在值得高興。

 

 

 

Toilet paper Walling

楊煒強、張海活、江玉霞 | 香港中文大學 | 1997

 

 

 

Toilet paper Walling

楊煒強、張海活、江玉霞 | 香港中文大學 | 1997

 

 

 

Q2. J

J: 為何會選擇修讀建築?

 

 

 

A2. C & Y

Y: 中學時沒有與建築相關的科目,對建築並不了解,但我有一位師兄於香港大學修讀建築,他時不時會找我協助他製作建築原型,便發現原來有這樣一個學科可以讓我畫圖和砌模型,可說是正中下懷。

C: 最初,我鍾情的是文學。後來到了高中,我愛上了電影,曾拍攝短片和寫劇本,並獲得一些獎項,一心想要朝這方向發展。怎料大學選科的時候,世叔伯向我推薦建築系,他說建築是城市的靈魂,文字和影像之外,文化得以流傳的另一載體,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最後選擇修讀建築,不關乎職業生涯規劃,也不是想成為建築師,只單純追求建築的美學和認知。

 

 

 

Q3. J

J: 建築和藝術之間的關係……

 

 

 

A3. C & Y

Y: 我本身對設計和裝置感興趣,裝置其實貼近建築這範疇,但同時也是藝術的一種。建築於我並非專業知識,而是思考訓練,讓我學懂概念化,把現象歸納並找出重點,抽取精髓並解決問題,而純藝術較側重於感覺的陳述。兩者的結合能帶來衝擊之餘,亦促使內在轉化。

C: 我一直以來都不會只專注於一個範疇,喜歡把建築、電影、文學、劇場等不同元素混合放到作品之中,因此我不會把建築和藝術區分開來,對我來說,它們是一個共同體。

一開始我們會嘗試裝置藝術是為了實踐建築上學到的,但未能於功課上應用的概念。唸碩士時,我們曾於油街藝術村的1a空間設置一件1:1.2的模型,探討「概念空間」與「真實空間」的關係及矛盾;之後又在旺角信和中心租了一個舖位變成作品,希望為觀者帶來沉浸式的藝術體驗。一些實際建築不能滿足、天馬行空的想法,藝術空間讓它們有平台可以發揮。

 

 

 

《六城人事》
葉康明、關銳志、楊偉強、張海活、陳志恆、王偉強 | 油街1a空間 | 1998
《六城人事》
葉康明、關銳志、楊偉強、張海活、陳志恆、王偉強 | 油街1a空間 | 1998
《信和116》
葉康明、楊偉強、張海活、張艷芬、陳志恆、江玉霞 | 旺角信和中心116號鋪| 1999
《信和116》
葉康明、楊偉強、張海活、張艷芬、陳志恆、江玉霞 | 旺角信和中心116號鋪 | 1999
Q4. J

J: Gary,香港的建築有哪些特色和魅力?為何醉心於研究大澳棚屋?

 

 

 

棚屋災後重建計劃

大澳吉慶街 | 2014 | 建築師楊煒強

 

 

 

A4. Y

Y: 讀書時,我們喜歡尋跡察訪鑽石山的寮屋區大磡村,對木屋等民居(vernacular)深感興趣,而大澳棚屋正是其中的代表。這些沒有建築師的建築(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經過不同人手建造,沒有能被歸納的風格,卻可見獨特的地域生態,因此很值得考究和保育。

 

 

 

棚屋災後重建計劃

大澳吉慶街 | 2014 | 建築師楊煒強

 

 

 

Q5. J

J: 兩位於今年JCCAC藝術節策展的主題展覽「居住的幅度:房子是」的理念是甚麼?可以與我們分享當中的一些內容嗎?

 

 

 

A5. C

C: 撇開高密度、高樓價這些關於「房子」的老生常談,我們希望以全新的角度和更闊的幅度探索「房子」這個既實際又抽象、集體又個人的概念,讓大家脫離世俗的問題和空間的局限去看「房子」。

這次展覽的作品來自不同界別的藝術家、建築師、生活行者和學生,包含不同的媒介和課題。務實的有蘇國堅和莫皓光的「行動」——展示他們於郊區親力親為興建的房子之實體模擬,通過一磚一瓦呈現建築結構的細部。元新建城以「遊戲」反諷香港居住環境的狹窄。Architecture Commons則收集人們對「共居」的看法。

「房子」亦盛載了曾德平的「思惟」——他日復日的鉛筆畫;夫妻陳安之與樂仕賢的「家」——共同的版畫創作;何濼聰以舊居平面圖木雕砌成的「牆」;區凱琳「私密」的房間和感性的圖文;陳惠立的「無價」寶——屬於他關於香港的物品;以及丘國強凌晨於社區慢步所見的「幻影」。最後找上門的是黃國才的「政治」,而馮美華的「詩學」錄像則是欣賞「房子」的不同窗口。

 

 

 

《嬉屋》
元新建城 | 房子是遊戲 | 2020
《共廈戶融 - 研究以行動為主導合適香港及其他地區的共居模式》
Architecture Commons | 房子是共享 | 2020
《隱密的房子及它的伴隨物(二)》
區凱琳 | 房子是私密 | 鉛筆、木顏色、塑膠彩、麻布 | 2020
策展人就像是導演,要尋找資源和資金,物色合適的演員(藝術家),為他們度身訂造劇本(展覽主題),讓畫面產生火花。

 

 

 

 

Q6. J

J: 除了藝術節的主題展覽,知道你們近期亦完成了「島與半島」在香港和洛杉磯的展覽,你們是如何看待策展人這個角色?

 

 

 

A6. C & Y

C: 「島與半島」滿足了我想要結合劉以鬯的文學作品和建築的心願。展覽場地非常合適(洛杉磯的戶外商場和香港的荃灣如心廣場),能親近普羅大眾。

策展人就像是導演,要尋找資源和資金,物色合適的演員(藝術家),為他們度身訂造劇本(展覽主題),讓畫面產生火花。

Y: 作為策展人滿足感很大。我們就如樂團的指揮,連繫各個單位,帶來協同效應之餘,也將各人的才能和影響力放大。

 

 

 

《島與半島》

洛杉磯 | 2019

 

 

 

《島與半島》

香港 | 2020

 

 

 

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