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速的城市節奏下,我享受以緩慢的方式進行創作,以及感受雕刻那種純粹屬於人、身體與環境之間的原始關係。

劉菁兒

劉菁兒

木材的用途廣泛,既可建屋、製造家具,亦是雕塑的材料,但你又有否想過如何運用剩下來的木屑?擅長突破慣性、活用可持續再生物料的藝術家劉菁兒(L8-13)不但破格以電鑽、機器「雕」木,更取輕如鴻毛的木屑來倒模創作,讓它成為自然與城市故事重要的載體。

畢業於香港藝術學院,主修雕塑,劉菁兒曾獲得Reaching Out Scholarship 到日本交流體驗工藝及大地藝術,其作品曾獲2018年香港人權藝術獎評審獎及2016 年台北藝術自由日作品優選獎,並於瑞士、台灣、香港及澳門展出。

Q1. J

J: 為何選擇雕塑作為主要創作媒介?

I_Land

IKEA餐盤、筷子、牙籤、木屑 | 2020

A1. L

L: 我是一個好動的人,雕塑需要體力勞動正好可以讓我出汗(笑)。雖然一開始對於雕塑不太熟悉,也曾想過選修攝影,但因視力差便放棄,反而冒險選擇雕塑,碰巧就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媒介。

在急速的城市節奏下,我享受以緩慢的方式進行創作,以及感受雕刻那種純粹屬於人、身體與環境之間的原始關係,因此雕塑成了我的主要創作媒介。雖然香港空間狹小,因而較少人從事雕塑,但這反而讓每個創作機會顯得更彌足珍貴。

I_Land

IKEA餐盤、筷子、牙籤、木屑 | 2020

Q2. J

J: 如何想到以木屑進行創作?製作木屑作品與其它雕塑有甚麼分別?

A2. L

L: 我一直希望打破木材只能組裝和雕刻的既定形象,後來發現雕木的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木屑是可持續再生物料,不但可培植菇菌,亦能拿來倒模並製成作品。在資源日益减少的今天,我不斷反思如何能划算地運用各種物料,因而積極發掘它們更多的可能性。

雕刻是減法,木屑倒模則是加法。我從小喜歡到沙灘玩耍,所以會想到猶如堆沙堡的木屑倒模方法,從畢業作品《幽丘的觀》可見一斑。

《幽丘的觀》

榕樹(木屑)、楠木柱(燒焦)、燈泡、礦物顏料、天然漆 | 2019

Q3. J

J: 木雕以外,你還嘗試了哪些媒介?

《別害羞放一個屁》

氣球、木材、報紙、耳機、原聲帶 | 2018

A3. L

L: 我曾以木搭棚,也製作過一系列植物、氣球有關的藝術裝置。相對木雕,我的混合媒介作品通常較大型,而且概念化。對我來說,加入其他元素或媒介有助於介入空間以表達特定意念。

《別害羞放一個屁》

氣球、木材、報紙、耳機、原聲帶 | 2018

《轉運》

氣球、銅、木材、軟管 | 2017

Q4. J

J: 你的靈感通常來自哪裡?

A4. L

L: 我經常面對失敗和意外,但其實當中充滿趣味,那些所謂失敗的作品於我是有機而不受控制的,正如自然有它的規律,但也不可測一樣。因此我會不斷挑戰規範,製造碰撞,讓意外成為創作的一部分。

Where's 190?

木屑、木材、漆、粘土模型 | 2021

Q5. J

J: 你怎樣看待自然與城市之間的關係?又為何會特別留意唐樓?

《騎樓殘件(二)》

木屑、木材 | 2021

A5. L

L: 在樓宇橫立的香港,我一直在發掘城市中自然的狀態,那些存活於石屎森林的植物某程度上像我們的生活狀態,因此我會用自然的物料去訴說城市的故事。

我對舊物與唐樓有一種情意結,尤其騎樓,它們不屬於我們這個年代,卻留存下來,屹立在香港鬧市之中,帶點超時空的感覺。在我眼中,舊唐樓的美在於它們的細節,如水磨石樓梯、轉角和窗花等,縱使平凡,卻着實反映人文、生活與質素。我走訪了油尖旺、北角等地區的舊唐樓,未來會繼續探索土瓜灣及深水埗,希望透過作品留住這些即將被埋沒的舊記憶。

《騎樓殘件(二)》

木屑、木材 | 2021

Q6. J

J: 最深刻的作品是……

A6. L

L: 得了獎的《押你一份野生》。創作時正值2018年末,緊張的新聞氣氛令我感到十分焦慮。我採摘路邊的野草拿去種植,但野草本是自由生長的,拿去種養便會慢慢枯死,正反映我對香港的感覺,而野草於夾縫中頑強生存的狀態亦對照香港的處境。

《押你一份野生》

野草、霓虹燈、棚架、水管 | 2018

Q7. J

J: 可以告訴我們更多關於你將在元創方舉行之展覽的內容嗎?

A7. L

L: 展覽最初命名為「塚木土」,因為木屑作品的狀態彷似埋葬在泥土下的考古遺物,但感覺太沉重,所以決定改以「咬壁」為主題。

這主題源自我製作木雕的方式像蟲咬,亦令我回想起父親的書房受白蟻的影響,木被蛀而留下有機的形態及深刻的痕跡。此外,木雕和木屑的產生如咬掉過去後重組記憶,正如這個時代,很多事物少不免需要砍掉重練。

我希望觀者能透過展覽好好感受我的作品,或許作品的「脆弱」能觸動他們內心脆弱的部分,引起共鳴。

《騎樓殘件(一)》
木材 | 2021
《騎樓殘件(三)》
木積木 | 2021
《騎樓殘件(三)》
木積木 | 2021
《騎樓殘件(四)》
木材 | 2021
Q8. J

J: 為何你的作品多是長型的?

A8. L

L: 我想是受到藝術家Antony Gormley和Alberto Giacometti的影響而令我的作品以塊狀和條狀為主,前者以組裝木頭的方式製作人體雕塑,後者則以注入銅的陶泥塑造非常纖瘦、脆弱的人像,他們的作品都呈現了人存在的形態。

Landpipes

木屑、鐵、鏡子 | 2018

我希望觀者能透過展覽好好感受我的作品,或許作品的「脆弱」能觸動他們內心脆弱的部分,引起共鳴。

劉菁兒

Q9. J

J: 未來有甚麼創作方向?

A9. L

L: 我想過將木雕結合繩結、編織及新媒體,使其更趨多元化。我應該會從影片入手,希望可以緊貼影像時代,並多角度呈現雕塑作品當中的故事。

Bon Voyage II

木材 | 2021

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