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杰
J: 如何開展動畫之路?動畫對你的吸引力……
Z: 我從小就喜歡看動畫和畫公仔,更會於家裡的牆上亂畫。後來學習繪畫漫畫時,發現這是自己擅長的技能,因此便選擇投考中央美術學院數碼媒體學士。畢業後,我曾於廣告公司從事插畫及設計工作,但一直想要擁有自己的動畫創作,便決定再到美國深造。其後有幸得到SCAD的聘請,來到香港教授動畫,同時繼續自己的創作。
相比實景真人,動畫更有趣,因為它可以完全天馬行空。
J: 對你來說,在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修讀動畫藝術碩士有甚麼得著?又有沒有為你帶來甚麼轉變?
Z: 在美國專攻動畫可以說是徹底釋放我的小宇宙。那時,每年都能出産一部獨立動畫作品,並得到不少的資源和獎項,令人鼓舞。
中央美術學院較著重純藝術、美學素養,我的學科自由度雖然大,但很多時候需要靠自己去摸索。技巧不夠下,我只好取巧創作比較簡單的定格動畫和音樂錄像,例如以My Little Airport的歌曲《憂傷的嫖客》製作成的《Sad John》和實驗性的《Mosaic Dance》。這些早期的作品都是以音樂或畫面為主,先畫下一些圖,再拼湊出故事。
美國的電影學院則增進了我對動畫製作原理、故事結構及劇本編寫的了解,例如迪士尼動畫的十二項基本法則,有了這些知識和技術去提升動畫的動態和連貫性,我的動畫才能夠以故事為本。
J: 作為旅居美國、香港和內地的動畫人,三地對於你的創作分別有何影響?
Z: 我在內地長大,它對我的童年、早期作品影響最深,但其實我是廣東人,以前家裡會收看香港的電視台,因此實在難以區分香港和內地各自對我的影響。我亦特別喜歡看港產片,如周星馳和彭浩翔的電影,因而鐘情黑色幽默風格。美國則擴闊了我的視野,讓我對中西文化有更深的體會。
J: 創作的靈感通常來自甚麼?
Z: 靈感通常來自日常生活的幻想或社會現象的反思,例如《Hell! Visa》源於身邊人總在討論移民,對外地有過於美好、理想化的想象,而朋友開發了一個關於地獄的電玩遊戲並找我當美術指導,我便開玩笑地以移民到地獄作為題材。
至於《Pokey Pokey》想要表達的是家長過度保護孩子的現象,靈感來自家長為避免小孩看到「兒童不宜」的畫面而遮蔽他們的眼睛這個動作,最後以「插盲眼」的誇張方式呈現。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部作品入圍了KLIK! 阿姆斯特丹動畫節的政治動畫競賽單元,身處不同地方的人果然會有不一樣的解讀。
J: 可以分享最新動畫《空》的故事內容嗎?
Z: 這部動畫邀請了SCAD的學生一起花了近十個月的時間完成,並獲得第八屆動畫支援計劃「小型動畫企業 (基本製作) 」金獎。內容關於男女關係,故事圍繞男人的身體住了他的女人,這意念來自於物化女性的討論、愛情產生的幻覺和盲目。
J: 可以分享教授動畫的心得和經驗嗎?
Z: 了解自己是創作重要的一環,因此我會鼓勵學生作自我研究,培養記錄日常生活的習慣,例如速寫,並建立屬於自己的視覺圖畫館(visual library)。收集下來的一句話、一幅畫、一個場景或一位人物,放在一起逐漸就能演變成一部動畫;而經驗也告訴我青少年時期寫下的故事可以成為將來作品的材料。
動畫好看與否就看說故事的技巧。首先,你要認識一些傳統敘事公式,例如英雄旅程(hero’s journey),然後去尋找屬於作品的「關鍵詞」──給觀眾的感覺或想要帶出的信息,並圍繞它發展。動畫不需要「畫公仔畫出腸」,最好是保留想象空間,讓觀眾自行詮釋。
J: 如何看待中港臺在動畫方面的發展?
Z: 亞洲動畫的水平一直在提升,尤其近年內地在獨立動畫方面發展迅速,我認為是因為有很多動畫專才和相關學科的留學生回流國內從事動畫行業,他們的視野著實有巨大的影響力。臺灣與香港的獨立動畫也同樣出色,但就缺乏大型、專門的動畫公司。商業和獎項以外,對動畫師的支持和資源亦有待增加。
05:12 | 2011, 2017
05:12 | 2011, 2017
J: 未來有没有甚麼新嘗試?
Z: 計算機媒體藝術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研究學域,結合科技與藝術,我在科大除了會繼續教授動畫,也希望多接觸虛擬實境和大數據等科技,緊貼未來,以便日後能運用於動畫創作或遊戲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