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待事物方面,多了對城市和人的觀察,過程中有很多聯想。我多留意植物的形態,植物在社區生長的狀態,還有人們在社區內如何安排植物的位置。植物的分佈視乎城市規劃和人們的種植習慣,有的天生天養,有的被放置於屋內或戶外,形成不同風景。」 林巧𠒇
從你的作品中,較常見的題材和藝術媒介是甚麼?
我習慣以觀察、繪畫和思考方式探索生活,較常描繪建築和植物,微觀他人習以為常的生活影像,重整物件的視點,再賦予一個有趣的理解角度。我的創作大多以繪畫為基礎,常以中國工筆畫和陶藝為創作媒介,描繪了一種精緻細膩,也培養出一種靜止美。
投身藝術創作至今,在看待事物方面有甚麼轉變?
在看待事物方面,多了對城市和人的觀察,過程中有很多聯想。我多留意植物的形態,植物在社區生長的狀態,還有人們在社區內如何安排植物的位置。植物的分佈視乎城市規劃和人們的種植習慣,有的天生天養,有的被放置於屋內或戶外,形成不同風景。結合個人設計背景,取材不同城市、植物的元素,創作了一系列的「城市的盆栽」。
你曾於香港以外的地方學習藝術,藝術風氣有何特色及異同?
我於2013年以交換生身分到台灣東海大學學習。台灣的大學環境很大,對創作者來說是很好的地方。可能成長環境和學習風氣不同,感覺台灣同學的創作想法較簡單直接,重技巧,大多圍繞自己喜歡的東西。香港藝術風氣則不一樣:香港步伐快,常常要「周身刀,樣樣識」,連想法都廣闊一點、甚至深層一點,有時亦較取巧。對我而言,時有提醒自己需要還原基本步,思考藝術創作最根基的東西是甚麼。
未來有否其他創作計劃或動向?
JCCAC是一個很好的平台,讓藝術家有不同機會發展、發表自己的創作。我希望能逐漸展示更多自己的創作,小至陶藝生活品,大至藝術展覽。早前成功申請高美慶教授藝術發展基金,希望今年內為自己舉辦一個小型個人展覽,梳理一直以來的創作,亦為往後的創作打好基礎。
此外,有幸透過JCCAC參與今年的Affordable Art Fair,我視作一個展示作品的起步點,亦檢視自己的創作。我將展出陶藝作品《Framing in the City》,以陶泥質感表達建築物的窗口,從窗外取景,為城市做一幅自然發生的繪畫。
作為JCCAC其中一位進駐藝術家,你對於這個地方有何感想?
早於2017年,我和朋友申請學生單位,嘗試開辦陶藝班;到現在,我以藝術家身分進駐,仍以畫畫為主,加入陶藝,用這個地方作為平台,展示創作。JCCAC提供一個租金合理又舒適的空間,讓我嘗試不同的藝術途徑,用我的技術、知識,一方面維持我的生活收入,另一方面實踐我很多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