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與虛擬之間的模糊狀態,反而能找到更多創作的可能。」

陳家智

陳家智

陳家智(L5-25)是一位跨域藝術家和研究員,陳氏喜歡在現實和虛擬世界的交叉點上進行探索,並熱衷於透過演算化設計、數碼實境和機械裝置去擴充流動影像的概念。他的研究是希望透過社會文化數據,以藝術方式重新詮釋社會議題。

2019 年,陳氏獲得香港卓越獎學金,前往皇家藝術學院和倫敦大學學院巴特利特建築學院攻讀碩士學位。陳氏曾獲得多個獎項,包括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榮譽獎 、UCL巴特萊特獎、台灣金點設計獎、OPPO Renovators創新獎、及英格蘭藝術理事會項目資助。陳氏的作品曾於多個國際活動展出,包括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ISEA International、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及倫敦設計節。陳氏目前在香港浸會大學擔任研究助理教授,教授媒體藝術的歷史和理論。

 

圖片提供:藝術家
圖片提供:藝術家
圖片提供:藝術家
Q1. J

你的創作意念與題材廣闊,涉獵包括社會文化、神話、人工智能等,你通常會透過甚麽尋找靈感?

A1. K

我的靈感來自周遭的世界–環境的自然動態、複雜而不斷演變的社會結構,以及實體和數碼世界的隱藏語言。 對自然系統和數碼系統之間的互動感興趣,令我相信其中蘊藏著尚未開發的創造潛力。

我從概念和科技兩方面探索這些系統,例如自然界和人工構造中的變化和互動方式。 我的作品中,這種喜好常常轉化為對運動和時間性概念的探索;我喜歡從觀察自然/社會/人工系統中找出創作的可能性。

Q2. J

人工智能越來越發達很恐怖,你認爲值得害怕抑或期待?

A2. K

作為藝術工作者,我理解與人工智慧相關的恐懼—它的快速發展、潛在的濫用,以及它可能為我們的生活、工作和互動方式帶來改變。 但是恐懼往往源於未知,它對我們的未來可能也意味著什麼。

縱觀歷史,每次科技革新最初都會引發恐懼,但當了解並利用其潛在的好處後,恐懼就會融入日常生活。;我相信人工智慧也將如此。

科技發展的這階段中,藝術具有特殊作用。 它是詮釋、批判和塑造這些技術進步的一種媒介,讓它們變得更易理解,不再令人生畏。 藝術某程度上可以將人工智慧除去神秘,以一種工具的形式展示,從而擴大創造力,讓人類能夠以創新的方式回應社會和環境問題。

儘管如此,就人工智慧的倫理意義、管理及其社會影響進行持續對話才最重要。 隨著人工智慧發展,我們必須確保同理心、包容和人類福祉始終是這些發展的核心。

我認為值得期待人工智慧的潛力,但要有意識地保持謹慎和持續對話。

圖片提供:藝術家

Q3. J

為甚麽選擇以數碼藝術呈現你的作品?

A3. K

因為數碼藝術提供了滿足我探索科技、自然和社會交會的平台。數碼藝術是多功能工具/載體,可以同時作為媒介、方法和畫布。

數碼技術重新定義了藝術表達領域的可能,讓我有能力模擬和操縱無形的東西——不論演算法、數據、程式碼還是數位流程——並以衝擊視覺和概念的方式表現出來。

隨著我們的生活與數碼平台日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數碼藝術讓我能直接參與這些新形式的互動和文化。,例如將虛擬實境、程式碼或人工智慧等技術融入其中,更有助於創作。

Q4. J

在數碼藝術創作方面希望突破甚麽界限?

A4. K

我的初衷是在數位藝術創作中不斷突破界限,包括探索新的敘事可能、擁抱不可預見的事物,以及促進藝術、科技和社會之間有影響力的對話。

我希望推動人們認識數碼藝術不僅是藝術表現形式,也是觀察、批判和塑造技術進步的視角。 透過作品,我嘗試促進關於科技對社會和文化影響的對話。

圖片提供:藝術家

Q5. J

未來除了數碼藝術創作,會不會嘗試其他創作媒介?

A5. K

我堅信藝術工作者不應將自己局限於單一媒介,我打算在未來的作品中繼續探索和實驗所使用的媒介。

其中感興趣的領域是機器人藝術–創作過程中使用機器人作為工具,甚至為共同創作者,將物理與數位藝術性融為一體。 我對機器人系統如何實現實體與數位、有形與無形之間的獨特交匯感到好奇。

我亦熱衷於研究表演藝術領域,將科技結合音樂、肢體動作和表情,重新定義傳統戲劇景觀。 透過將數位藝術融入表演藝術,希望完成一個關於人類表達與人工智能合作的作品。

與社會實踐的合作也是我的目標,利用藝術作為推動社會變革和促進社區參與的工具非常重要。 將數碼藝術與社會實踐結合,可以開放更多的互動、討論和合作,使藝術不僅成為美學鑑賞對象,也成為社會話語的生成器。

我主要關注數位藝術,同時熱衷於模糊不同領域、媒介和實踐之間的界限。

圖片提供:藝術家

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