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穎汶
以往你的創作一直以紡織為主,三年前才接觸行為藝術,可以分享你接觸行為藝術的經過嗎?
2018年在瑞士當交流生的時候認識了一位來自奧地利的行為藝術推動者,她同時亦是學校的老師,那時我有一個行為概念久久未能勇於實施,是她鼓勵我踏出第一步。我亦受邀參加了她共同籌辦的行為藝術節,就是這樣邂逅了行為藝術。回港後,我一直未有機會學習或接觸行為藝術,直至2020年留意到「正常小孩」-香港推廣行為藝術組織所舉辦的一連串工作坊,就大膽報名,跟前輩們學習和實踐。而我的編織作品是從2019年開始,其實與行為是雙線並行呢!
你的行為藝術作品內容都與關心社會有關,可以跟我們分享行為藝術這個媒介如何進入社會嗎?
很多時候我們做行為都在街道上,有意無意之間目擊者都成為了參與者融入其中,當中偶有互動交流,自然與當地産生連結。在處理一些作品時,我會就着某些事件與特定的群組透過行為交流, 像是一份禮物,送給他們;也提醒自己或人們某些事情或情緒的發生。
過去的行為現場中,有否發生趣事/難忘的經驗?
其實每次行為對我來說都很深刻,因為作品只做一次,每次因環境、天氣、人群、自我狀態的不同都會有截然不同的經歷。近期較深刻的是在一次行為中,我躺在地上吹脹了一個氣球並用牙齒咬實吹氣口以封鎖空氣。在視線完全被氣球遮擋的情況下嘗試燃點一根蠟燭,我不斷嘗試靠近並觸摸火團以確認火的存在,用了好些時間終於燃點起來。完結後,有一名見證者哭着上前告訴我這是她看過最美麗、最感動的燃火方式,然後跟我說了謝謝。我當時很錯愕,也感到很溫暖,確認作品的力量有傳達給人們。
紡織和行為藝術兩者有什麼共通點或不同之處 ?
於我的創作來說,紡織和行為都不約而同地牽涉重複的動作,在重重複複的勞動裏衍生出另一幀的景象和意義,亦會透過編織和行為聯繫人與人。不同的地方是,我的編織作品可以更廣泛地接觸人群,讓我接觸到不同年齡、能力、身份的人,擴闊我的思考角度。做行為的過程則 較自我,可以讓自己沉澱,審視自己和周遭環境的關係。兩者相輔相成。
你的大部分紡織作品都包含與人互動的部分,紡織這個行為對你來說有什麼特別意義?
人手編織對我來說包含了人的溫度、記憶以及觸感。透過收集、拆解、再重塑,去梳理人與物、 人與人的關係,並將彼此連繫。是一個情感安置的地方,給我安全和溫暖的感覺,像是個避風港。我亦希望透過編織分享這種感覺和經歷給大家。
可以跟大家介紹一下這次的PMQ個人展覽《練習_____》的內容嗎?
這次的展覽嘗試把這三年做的行為作品以紀錄的方式呈現,期間有兩次駐場創作,即時在展覽現場加插行為並留下痕跡,以裝置或雕塑的形態呈現於展覽空間。我亦透過影像及片段,展現我於不同行為現場的狀態和事件,藉此整理及回應自身與周遭環境的轉變。
可以跟大家分享影響你創作最深的藝術家嗎?
不同學習階段有不同藝術家和老師影響,喜歡的也有不少。個人喜歡的有Francis Alys、Olafur Eliasson、艾未未、謝德慶等等,也有很多其他喜歡的藝術家作品。就藝術家老師而言,Kingsley 伍韶勁,Momo梁美萍 和「正常小孩」也在不同學習過程中給了我很多啟發。
未來有沒有其他創作計劃?
我未來會持續創作編織裝置和行為作品。編織方面將與香港的一些藝文機構合作,帶領不同群 組一起創作和展覽。我亦會持續嘗試在公共空間做行為作品,尋找失去了的公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