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色彩如何激發各種情緒感到興趣,包括色彩怎樣幫助我們與世界、自己和自己的身份溝通,以及了解我們的性情。

蘇穎桐

蘇穎桐

「我喜歡窗戶如何揭示另一個境界。它既是個人的舒適空間,又是一個公眾空間。窗戶同時反映了周圍的景觀,窗框內精準地複製這個世界,一個表面便蘊含了莫大的深度和想像力。以建築物窗戶作為作品的主題,本身帶出討論,也是一種實則的表現形式,對我來説是非常有趣,也好奇窗框這個平面怎樣轉變,在二維表面呈現三維空間的屬性。」

蘇穎桐(L7-14 蘇穎桐藝術工作室)是一位當代藝術家,其俏皮的表達方式往往以白話和標誌性外觀的視覺晦澀為標誌。 與繪畫和視頻一起工作,它是多維平面的轉換:當表面塑造成空間時,繪畫與視頻反應,當一種媒介消耗另一種時。 我們當代城市不斷變化的場景在穎桐的實踐中佔據中心位置,從積極參與挑戰單一平面的景觀到由玻璃建築中的鏡面反射和透明度所引起的模棱兩可的範圍。 從視覺上的合理性到透視的不可能性,她調解了材料和虛擬空間之間的流動關係。

【藝述家の企劃!】—— 蘇穎桐

JJCCAC
S蘇穎桐
JJCCAC
Q1. J

可否自我介紹一下?

S蘇穎桐
A1. S

我是穎桐,一位土生土長的香港當代視覺藝術家,我畢業於英國倫敦中央聖馬丁學院,主修藝術。不論是我熟悉的地方或首次踏足的地域,多面體的建築空間皆成為我的創作主軸,我會一邊觀察這些身邊事物,同時思考怎樣將當中的空間動態轉化為自己的作品,利用畫作、攝影和數碼修飾進行藝術創作。

Reframing
2019
Mixed media installation
Paintings, videos, spray paint, LED strip light
Reframing
2019
Mixed media installation
Paintings, videos, spray paint, LED strip light
Reframing
2019
Acrylic and metallic paint on canvas
91 x 122 x 3.5 cm
Reframing
2019
Acrylic on canvas
90 x 60 x 3.5 cm
Q2. J

可以分享一下你在中央聖馬丁的經驗嗎?這些經驗有沒有塑造了你的繪畫風格?

A2. S

一定有。在中央聖馬丁的日子為我帶來突破,不僅讓我想清楚在藝術上想追求甚麼和達到甚麼目標,更推動我踏出自己熟悉的藝術領域──繪畫。我最初憑直覺主攻平面作品,擁有一個穩定的創作環境後,作品不論在視覺和水平上皆不斷演變;能夠為創作帶來新的視角和脈絡,更激發了我的創意。

我在預備課程最後一年和其後的畢業作品展時來到一個轉捩點,在藝術的追求上有所轉變,改為聚焦於視角的扭曲和展現影像重疊的不明確性。數碼媒介的作品在表達上很鮮明,然後有機地進展,我也從那時開始將自己的創作過程形成一個展品,這也是創作上的一個新起點。儘管如此,我依然喜愛繪畫,所以又回到畫布上工作,仔細地以人手作痕跡創作;這個媒介的觸感、物質性就是有種特別的感覺,給予我個人的滿足感,貫穿整個創作過程。

Reframing
2019
Video piece
8 minutes 32 seconds, silent
Reframing in Loading, 2021, Virtual Group Show
(Left)
Video piece
47 seconds, silent

(Right)
Video piece
1 minute 30 seconds, silent
Q3. J

你怎樣將數碼化圖像和拼貼轉化為畫作?可否分享一下你的創作過程?

A3. S

一切創作從城市開始。我走在街上並作出觀察,把感到吸引的東西拍攝下來,然後將這些原始的圖像在電腦上作一番改動。過程可能長達幾個小時,當中包括加、減圖層或刪除部分內容,又將每個圖層分拆、裁剪、重組和壓縮,直至圖像能在視覺上描述我想表達的東西,或是只剩下絲絲的建築痕跡。過程大部分出自偶然和即興,數碼圖像固然成為了我的畫作根基,但我在繪畫時可以實現、模仿和處理構圖,同時嘗試不同的媒介或技巧,看看是否適合這個作品。這些畫作有機地來到一個終點,對我來說是一個延伸,也是我創作中完整的一步。

Colour and gesture experimentations with spray paint
Colour and gesture experimentations with spray paint
Q4. J

你的作品充滿色彩,背後的原因是甚麼?可否談一下作品中的色彩選擇?

A4. S

色彩的特性帶給我深深的共鳴,這方面與我的個人美學有很大關係;色彩一向是我作品的主要元素,我對色彩如何激發各種情緒感到興趣,包括色彩怎樣幫助我們與世界、自己和自己的身份溝通,以及了解我們的性情。

我也因此第一眼看到香港街角樓便立刻被其吸引。這些建築物的色調明亮柔和,正正象徵這個城市的文化。很少在本土建築物出現的粉紅色和藍色,令人難以忘懷,也是典型建築在藝術方面一個精彩的探索。

我非常依賴直覺來處理和詮釋色彩上的搭配,從原始圖像抽出不同的色調並作出改變,直至觀眾不太肯定看到的是甚麼,我喜歡保留這份神秘感。

這種含糊不定的想法,加上深入探索虛擬畫面,形成一種誇張的認知。所以選用耀眼的洋紅色、螢光綠和紫色等霓虹色調來象徵人工和像素化的趨勢,是最適合不過。

Spaces II
2018
Acrylic on canvas
100 x 100 cm
Spaces I
2018
Acrylic and gel medium on canvas
100 cm diameter
Spaces III
2018
Acrylic and gel medium on canvas
100 cm diameter
Q5. J

你的靈感往往來自窗戶和建築物的外牆,這些二維、三維表面和建築物對你來說有甚麼吸引之處?

A5. S

我很自然地被現居所吸引,我也習慣作出觀察,猶如自己的內在機制,而一個地方怎樣喚起特別的感受,也成為了我創作的重要關鍵。我們來自這個高樓林立、充滿高密集度建築的城市,孕育了一份很獨特的歸屬感。

我在倫敦時看到辦公大樓一排又一排的玻璃窗,從觀察它們表面的透明性到仔細觀察其物質性,讓我產生透過窗戶觀看的想法,看著表面和看透表面,最終成為一個雙向的觀察。

我喜歡窗戶如何揭示另一個境界。它既是個人的舒適空間,又是一個公眾空間。窗戶同時反映了周圍的景觀,窗框內精準地複製這個世界,一個表面便蘊含了莫大的深度和想像力。

《洞察》

2022

Q6. J

可以介紹一下你正在舉行的展覽「洞察」嗎?

A6. S

《洞察》是我在香港的首次個人展覽,展期到十月六日。我對此感到十分興奮,並歡迎大家前來觀展。展覽作品包括了我今年的新畫作,延續了我將精心設計的數碼拼貼蛻變為畫作的創作過程。

以建築物窗戶作為作品的主題,本身帶出討論,也是一種實則的表現形式,對我來説是非常有趣,也好奇窗框這個平面怎樣轉變,在二維表面呈現三維空間的屬性。

我最初來到元創方視察展覽場地時,便喜歡其略爲封閉的空間,有機會創造一個讓觀衆更能投入及感到舒適的展覽,便按這個方向開始為展覽創造畫作。我一向喜歡為數碼彩現(digital rendering)作後製,在過程中出現痕跡創作和抽象形式、漸變顔色,以不固定的形狀探討受控的形態;我也嘗試在作品加上LED 霓虹燈管,來反映和凸顯塑膠彩畫作的平面度及細節,將不同元素糅為一體。

In Situ: Looking Through The Surface
Contours II
2022
Acrylic on canvas
46 x 46 x 3.5 cm
Coalescence
2022
Acrylic on canvas
46 x 61 x 3.5 cm
Coalescence
2022
Acrylic on canvas
46 x 61 x 3.5 cm
Contours I
2022
Acrylic on canvas
46 x 46 x 3.5 cm
In Situ: Looking Through The Surface
/ Interior
2022
Acrylic on canvas
61 x 61 x 3.5 cm
In Situ: Looking Through The Surface
2022
Glazed Overlay
2022
Acrylic and gel medium on canvas
122 x 91 x 3.5 cm
Fluidity
2022
Acrylic on canvas
46 x 61 x 3.5 cm
Fluidity
2022
Acrylic on canvas
46 x 61 x 3.5 cm
Q7. J

可否分享一下你最喜愛的藝術家或藝術作品?

A7. S

只選一個會很困難!我不得不提Fiona Rae作品中生動及抽象的形態、Helen Frankenthaler 的寧靜構圖和對色彩的掌握,以及Andreas Gursky的遼闊景觀。 他們的作品同時包含帶來驚喜的隨意細節,以及與我畫風相反的精心構圖,在視覺上非同凡響、引人入勝,看到這些藝術家經過淬鍊,塑造個人風格並創造自己的獨特語言,我也希望有一天可以帶著自信做到。

Q8. J

未來有甚麼計劃?

A8. S

我當然希望有更多創作。 藉著創作,我可以盡情地進行各方面的實驗,不必顧慮限制。我希望可以創作一個多畫面、更大規模的裝置,為觀眾提供浸沉式的體驗。我應該會繼續建立自己的個人美學,探索不同色彩以及一些意想不到的顏色組合,利用色彩引領觀眾思想馳騁。此外也會投入多媒體和跨媒體藝術,探討怎樣利用媒介交流呈現新的觀賞形式。

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