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不懂珍惜大自然,現在生活於石屎森林才渴望歸園田居。

林佑森

 

林佑森

科技發達雖然使生活品質提高,但也同時製造大量電子垃圾。當電子產品失去本身的功能時,在我們眼中就成為了廢物,藝術家林佑森(L2-04)卻不是這樣看的。

電路板當畫板,電線化作樹。曾獲得藝術公社《出爐2010》「傑出藝術新秀獎」,作品廣受收藏家及博物館歡迎的林佑森將被遺棄的產品收集回來重新組裝、上色,讓「廢物」重生之餘,也變成獨特的風景,化腐朽為神奇。

 

JJCCAC
L林佑森
JJCCAC
Q1. J

對於藝術有甚麼追求?為何會選擇以電路板、電子零件和五金廢料作創作素材?

 

L林佑森
A1. L

其實我於香港藝術學院主修的是繪畫,但相比平面畫布,電子產品的世界對我以言更吸引。因為舅父從事電器維修的關係,我從小便沉迷於「拆機」,會拆出摩打製作小玩意。讀書時,為了人工智能這個專題,嘗試結合電路板和繪畫。畢業後就着手以電子零件和五金廢料製作立體雕塑。

《空間地圖》是我第一件於電路板上繪畫的作品。電路板的線路驟眼看恍如城市地圖中複雜的交通網絡,那些光點陣列則像夜空中的星星會閃爍,畫面很美,細看也像兩個重疊的空間。起初我以油畫的方式融合山水畫的意象和電路板的線條創作《再製山水》,後來則逐漸由抽象走向具象,從電路圖聯想出公雞、魚等動物的圖案。

除了將電路板作畫板外,我亦嘗試以其不同零件拼砌出各種組合,例如將其組件提煉出錫,作雕塑底座的物料。

 

《空間地圖》
磁漆電子板 | 2007
《驕傲的公雞》
磁漆電子板 | 2011
《再製山水》
油彩布本 | 2011
《再製山水(五)》
油彩布本 | 2011
Q2. J

如何運用它們營造獨特的「盆景」,當中的趣味又是甚麼?

 

A2. L

一開始並沒有想到「盆景」,只是喜歡用銅電線製成樹,而USB插座及電源插頭剛好可以盛載它們,並能隨意組裝,機動性甚大,讓收藏者可以自行搭配並自組移動城市。可是銅樹給人的感覺像枯枝,缺乏生氣,因此我便每天給它們澆水,銅樹慢慢氧化產生銅綠,彷彿重新注入生命。

 

Q3. J

作品的靈感來自哪裏?

 

A3. L

那時候在觀塘合租工作室,窗外的景致盡是一片石屎森林,看不見天空。我便想對於城市人來說,甚麼是風景?有趣的是對面大廈外牆喉管的接駁位因為長年滲水而長出植物,而且看上去像山水畫般有層次,這啟發我以銅喉、冷氣機散熱器等配件創作《樹塔》、《鐵樹》和《圓》系列*。

我亦經常逃離城市到郊外遠足,因此有了《郊遊探勝》系列。當中的一件作品用上舊式大排檔可見的大光燈,是我在深灣露營時的發現。前年的超強颱風山竹亦促成了《大樹底下好遮蔭?》系列的一些作品,藉此思考:斷掉或枯毀的樹還可以為我們遮蔭檔雨嗎?

 

《樹塔(六)》
混合媒介 | 2015
《鐵樹(五)》
混合媒介 | 2018
《鐵樹(三)》
混合媒介 | 2018
《郊遊探勝(三)》
混合媒介 | 2015
《圓(四)》
混合媒介 | 2015
Q4. J

如何收集創作物料?

 

A4. L

創作物料多數來自回收,例如裝修剩下的廢料、朋友準備扔掉的收音機、電腦、錄影機等,甚至曾有人送我一堆沒用的記憶體。有時候我也會到鴨寮街尋寶。

 

Q5. J

知道你曾參與多個本地及海外展覽,可以分享當中的一些體會或經歷嗎?

 

A5. L

最深刻的經驗是參與臺灣富邦藝旅的駐場計劃,他們把舊員工宿舍翻新成旅舍讓藝術家進駐,為期三個月。搞笑的是原來睡床能摺合,旅房與工作室合二為一,平日的旅房會逢週末收起,變身成工作室開放予住客參觀,也有舉辦市集。我在臺灣不但尋獲一些有趣的零件,亦完成了數件作品,同時期我也剛好在臺北的秋刀魚藝術中心舉辦了個展。

臺灣人給我的印象是熱情、健談的,他們非常熱衷於藝術,曾有人告訴我:臺灣藝術家比農民還要多。相比內地和香港人,他們亦比較有耐性去了解你的作品。

作品能找到知音是一件令人感動的事。我之所以能夠參與多個本地及海外展覽,也要感激嘉圖畫廊這十年來的支持。

 

Q6. J

可以告訴我們更多關於你將在元創方舉行之個人展覽「似山似林」的內容嗎?

 

《重生》

混合媒介 | 2019

 

A6. L

展覽作品包括一束花和五棵樹。花以銅片製成並置於燈泡內,可發光。樹林則通過「焫雞」把一絲絲電線連接而成。透過這些以現成物創作的雕塑,我希望探討變異中的城市生態。

 

《呼吸》

混合媒介 | 2019

 

Q7. J

你如何看待大自然?

 

A7. L

小時候我在鄕下長大,一出家門就看到田野,會去拾竹枝製作玩具,例如蜻蜓捕捉器和炮仗發射器。從前不懂珍惜大自然,現在生活於石屎森林才渴望歸園田居。我閒時會在家中的露台種植不同的植物,例如森樹和仙人掌,以及青椒、苦瓜、桃等蔬果。

 

《大樹底下好遮蔭》
混合媒介 | 2017
《大樹底下好遮蔭(五)》
混合媒介 | 2017
《大樹底下好遮蔭(十一)》
混合媒介 | 2020
《大樹底下好遮蔭》
混合媒介 | 2020
作品能找到知音是一件令人感動的事。

 

 

Q8. J

未來有沒有其它計劃?

 

A8. L

接下來十一月我會在臺灣舉行「露之花」個展。我亦正在準備明年於東莞覔書店的展覽合作,我希望作品可以多一點互動元素,例如人們走近時,會引發移動感應,從而看到某些信息。

*《圓》、《樹塔》和《鐵樹》於2015年參與CHINA 8,在德國哈根奧斯特豪斯博物館展出。

 

《銅林(二)》

混合媒介 | 2015

 

《銅林(三)》

混合媒介 | 2015

 

《去郊外遊一遊(一)》

混合媒介 | 2020

 

《去郊外遊一遊(一)》

混合媒介 | 2020

 

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