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們認為自己能力有限,但藉由不斷向外延伸、經歷成長後可以突破預期,向外展示自己的潛能。」

許天韻(L8-10)

許天韻(L8-10)

許天韻(L8-10)2015-2017 年間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完成學士學位,期間主要修習工藝類課程,包括金工、陶瓷及玻璃。許氏於 2021-2024年間 前往台灣享負盛名的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南藝大)修讀三年金工藝術碩士(MFA)。於南藝大學習期間,深造鍛敲、敲 花、琺瑯等技術,並以鍛敲為主要創作的方式。 創作方向以中小型的金屬鍛敲雕塑及器物為主,藉由敲打成型的金屬薄殼和它的內外空間出發,思考空間與人的關係。在藝術創作以外,也喜歡製作生活器物及飾物,並藉由舉辦相關活動把金工與人的距離拉近。

《共生》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Q1. J

你從何時發掘到自己對金工的興趣和才能?

A1. A

大學修讀視覺藝術時初次接觸金工便喜歡上這個創作媒介。金工領域中有很多不同類形的技法,當中最感興趣是製作中、大型的器物或雕塑,因此便遠赴台灣的南藝大,在金工研究所繼續深造。與其說是發掘才能,更像是接觸金工後產生繼續鑽研的濃厚興趣,持續付諸實行,在創作路上不斷前進。

Q2. J

在各種金工技法中,為什麼會選擇「鍛敲」作為你深入研究的技法?

A2. A

創作者有很多類型,我覺得我屬於勞力苦幹型,透過身體直接參與創作的勞動把過程轉化成作品理念的一部分。鍛敲除了是金工中最慢的創作方式外,也是最誠實的技法,背後的練習和苦功會全盤反映在作品身上,完全沒有任何捷徑。雖然以鍛敲創作所使用的技法與工具有高度相似,但成品都各有獨特氣質,如同創作者的分身。

《容器》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強行迸發》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Q3. J

你最喜歡鍛敲工藝中哪個步驟?最具挑戰性的又是哪樣?

A3. A

鍛敲中最喜歡的步驟是將金屬片材上升(Raising);雖然每一輪只能緩緩升高一點,但看到作品不斷向最終的輪廓邁進,是過程中少數令人雀躍的步驟。然而接近完成時的整平(Planishing)工序則是最大的挑戰:利用整平鎚(Planishing hammer)把在鍛敲過程中落下的鎚痕消除,使表面紋理均勻。這個工序漫長又單調,同時要避免不小心刮花作品表面或使作品變形,因此必須保持心平氣和。

Q4. J

你最喜歡哪種金屬表面處理方法(鎚痕)?又最喜歡哪種銅染?為什麼?

A4. A

我喜歡在作品上保留鍛敲過程中不斷交疊的鎚痕,或是用質感鎚在作品表面敲上類似木或石紋的質感,再利用火槍,以火炬烤色的技法;或是調配獨有的化學配方混和木屑完成顏色處理。我應為留有質感的作品在顏色處理上應以簡單為主,若蓋過了鎚痕總感覺有點可惜,木屑染色法則會帶來意料之外的驚喜。

《僅存的》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綻》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他們應該要一樣》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Q5. J

「鍛敲」很常被誤認為是「打鐵」的一種手法,兩者間有什麼異同?

A5. A

兩者相似的部分,都是利用了金屬可延展的特性,以鎚子和鉆具將金屬加工成理想的形態。但鍛敲一般是指以上升內沉(Raising and Sinking)的技法,把較軟的金屬如金、銀、銅等,敲成有一定容量的作品;而「打鐵」主要是針對鐵質金屬,在鐵燒紅的狀態下敲打成形。

Q6. J

比起其他創作媒介,坊間較多視金工作品只是一種裝飾/器皿之用,較少探討當中具意義與否,你創作時會側重實用性、美觀性還是內容性?你認為可如何平衡三者?

A6. A

我認為創作型作品和具功能的作品可以分開討論。

創作型作品較側重作品與自身的關聯,以及如何把這種關聯傳達給觀者,整體造型和展示方式也會考慮美感和與主題的相關程度。若作品本身帶有特定功能,如首飾或器皿類的話,則會把使用時達致的實用程度加入創作考慮因素中。以日常使用為主要目的之作品,則會以功能和觀賞爲較優先考慮的要求。

最上